澳門:回歸一代
引子
一代人可否改變一個社會?
在澳門,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出生的時候,內(nèi)地開始孕育一場天翻地覆的變革,并終于使這個國家有能力收回失去百年的國土;當他們本來無緣大學夢、像父輩一樣開始勞作的時候,回歸使他們有機會走進大學,甚至到內(nèi)地名校深造;到他們剛剛開始走進社會、認識社會時,回歸又把他們中的許多人推到前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機會??
這是澳門開埠400多年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一代人,人們也因此對他們抱以更高的期望。
澳門回歸后的第一年,著名的“一國兩制”專家、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主任楊允中在展望未來時就特別提到:掌握知識的年輕一代專業(yè)人士尤其值得寄予厚望,因為他們是澳人治澳的最佳體現(xiàn)者,是“一國兩制”理論在澳門全面實施的第一代積極實踐者。
考察“回歸一代”的十年經(jīng)歷,使我們看到小小島城的十年成長。和澳門一起,他們在這十年中經(jīng)歷了起起伏伏,他們中的很多人說,我們和老一代用不同的眼光看澳門。他們有更強烈的意愿,參與澳門的社會事務(wù)。他們說,我們是受惠于回歸的一代,無論做什么都要立足于澳門。
回歸一代:從橫琴島再出發(fā)
新一代澳門人應(yīng)該有更開闊的眼光和胸懷,不僅把眼光放在橫琴島、放在新填海區(qū),還要敢于走向內(nèi)地,走向世界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山旭 | 澳門報道
金蓮路通車了。
作為進出橫琴島的必經(jīng)之地,5公里長的路面修復工程投入了2000萬元人民幣。明年,澳門回歸十年之后,規(guī)劃超過120億元的橫琴島基礎(chǔ)配套設(shè)施建設(shè)將全面鋪開。
這些都是為了小島最東邊的澳門大學橫琴校區(qū)---金蓮路修復工程,是澳大橫琴校區(qū)市政配套設(shè)施建設(shè)的第一個項目。
這塊澳門特區(qū)的最新轄區(qū)只有大約一平方公里,卻令澳門人興奮異常。因為它叩開了一塊三倍于澳門面積的土地。
北京同意澳大落地橫琴的消息公布時,時任特區(qū)行政長官的何厚鏵說,這是中央送予澳門的一份厚禮。
在這個特殊的年份,它更像是一份生日禮物,因為特區(qū)10歲了。
對于已經(jīng)在澳門半島、 氹仔和路環(huán)扎根的人們來說,橫琴是一個新的發(fā)展機會。而對于那些正在成為社會中堅的年輕一代來講,特別是在他們冀望開創(chuàng)一個全新時代之際,一個新空間就必不可少。
提到新空間,除了被溫家寶贊嘆為“寶地”的橫琴島,還有中央剛剛批準的新填海區(qū)?;貧w十年之后,澳門,以及澳門的 “回歸一代”,正在謀劃自己的前路。
20年前的起步
讓澳門大學率先進入橫琴島,使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委員吳志良回想起了20年前的那個開端:它啟動了一個橫亙10年的準備期,只為迎接島城澳門重回祖國。
1989年,《中葡聯(lián)合聲明》生效后的第一年,作為澳門政府代理機構(gòu)的澳門基金會開始收購澳門唯一的高校私立東亞大學。在這場改造中,從東亞大學分離出今天的澳門理工學院、澳門旅游學院,東亞大學也在1991年更名為澳門大學。由此,澳門的大學時代正式到來。
吳志良告訴《望東方周刊》,因為學費高昂,東亞大學過去以香港生源為主。確定回歸后,第一個任務(wù)就是為澳人治澳做準備。“我們需要培養(yǎng)工程、技術(shù)、社會科學、師范、法律等等幾乎社會所有方面的人才。”
與香港不同,澳門在1999年之前并不是一個“高素質(zhì)”地方---1981年這里才出現(xiàn)了第一所大學東亞大學。在開始全面推行“新教育”的1991年,就業(yè)人口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超過45%,本科僅為4.3%。這些數(shù)字低于當時內(nèi)地的許多大中城市。
此前,葡萄牙人在澳門實行的是“雙軌制”:華人與葡人形成兩個幾乎完全封閉的群體。反映在教育領(lǐng)域,中文學校全部由私人舉辦,葡文學校多為官辦。官辦和私立學校經(jīng)費的比例是7:3,后者卻是占人口90%的華人的主要教育機構(gò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