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站
您的當前位置:華圖網(wǎng)校 > 時政熱點 >
時事評點:改革還需夯實共識基礎
2012-04-20 13:46  南方日報 點擊: 載入中...

   改革要取得共識,就需要夯實利益、知識、理性等方面的社會基礎。只有這樣,改革才能做到從容而不急躁,理性而不盲從。

  可以說,我們生活在改革的年代,上至國家,下至地方,大到行業(yè),小到單位,從農業(yè)、工業(yè)到服務業(yè),從機關、事業(yè)單位到企業(yè),都在強調改革的重要——不改革就沒有出路,這一點幾乎沒有人不認同。但是,一講到具體哪些要改,哪些先改,以及怎樣制定改革的方案,人們立刻意見紛爭,互不相讓。有人甚至絕望道:要改革形成共識,難于上青天!但其實改革共識形成之難,并不在于意見太多太雜,而在于意見交鋒得不充分,討論得不徹底。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改革共識的形成需要經(jīng)歷一個艱苦探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很可能會有各種障礙阻撓改革共識的形成。其中,以下障礙因素就很值得我們重視:

  其一是“目的掩蓋”。當具體改革問題擺上桌面時,實施不同的改革方案,會對現(xiàn)有的利益格局帶來不同的調整。于是,不同利益群體的人們都會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提出對自己群體最有利的改革主張。只是,在當今社會,雖然我們實施的是市場經(jīng)濟制度,對追求利益的正當性給予了肯定,但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人們還是不愿意將利益問題赤裸裸地擺到桌面上進行討論。在改革中遇到的大多數(shù)情況是,人們明明是為了不同的利益而博弈,但在意見交鋒時,講的卻都是一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這樣,利益博弈就變成了比唱高調和講大道理競賽,而對實質利益問題卻避而不談,結果自然只能是離共識形成的目標越來越遠。所以,對許多改革,特別是涉及利益調整問題的改革,在改革的主張方面,應當鼓勵人們講出自己的利益主張,要防止用大道理來壓制利益主張的做法。也只有這樣,才能構建起改革共識形成的利益基礎。

  其二是“知識分工”。當然,拋開利益之爭,有時就改革的認識來講,人們也難以在短期內形成共識。其原因在于:現(xiàn)代社會人們對知識的生產和使用是處于一種分工狀態(tài)下進行的,在解決涉及到復雜的經(jīng)濟社會現(xiàn)象的改革問題時,如果人們僅憑自己熟悉的專業(yè)知識來發(fā)表意見,其結果自然會產生“各說各詞,各說各理”的局面。要解決這種局面,必須認識到改革面對的大多是一些綜合性的社會問題,其不僅涉及社會科學的政治、經(jīng)濟、法律等領域問題,也常常與各種自然科學領域問題高度相關。正因為如此,不同專業(yè)背景的人對改革都應擁有自己的發(fā)言權,也只有讓這些具有不同知識背景的有關改革的不同見解都充分表達出來,并在相互辯論的過程中逐步相互融合,人們對改革的意見才能向形成共識的方向邁進。也只有如此,才能構建起改革共識形成的知識基礎。

  其三是“理性局限”?,F(xiàn)代社會日趨復雜,不同利益主張的群體眾多,知識分工日益深化。在這種狀況下,要處理好絕大多數(shù)改革問題,就個人來講,普通人不用說,就算是擁有絕頂智慧的政治家、學者或其他偉大人物,其個人的理性認知能力都無法應對??梢哉f,只要不存在超人,就沒有一個人能對當今改革涉及的不同利益群體的價值觀和核心利益,以及各種知識成果和現(xiàn)實社會變動不居的方方面面信息全部牢牢掌握,更不要說加以合理運用了。但改革又需要依靠人類的理性作為分析解決問題的工具,對此,我們能做的只能是,在尊重個人理性的同時,又要看到個人的理性局限,要防止由個人理性局限帶來的負面作用。在現(xiàn)實中,已經(jīng)有太多由少數(shù)權威人物或權威部門說了算帶來的改革教訓,這些改革大多既脫離實際又勞民傷財。因此,改革的共識,我們只能通過個人理性的爭辯來發(fā)現(xiàn),而這其實就是發(fā)揮集體智慧的過程,也只有這樣,才能構建起改革共識形成的理性基礎。

  改革要取得共識,就需要夯實利益、知識、理性等方面的社會基礎。遺憾的是,現(xiàn)實進行的許多改革顯得既魯莽又草率,沒有或不愿意在這方面下足功夫,結果導致大量由“利益掩蓋”、“知識分工”、“理性局限”帶來的矛盾旋渦,給民眾特別是弱勢群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焦慮和痛苦。有鑒于此,我們可以說,只有重視并切實搞好改革共識形成的社會基礎工作,改革才能做到從容而不急躁,理性而不盲從。

發(fā)表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

表情:
匿名

最新評論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意見反饋 | 合作加盟 | 媒體關注 | 友情鏈接 | 網(wǎng)站地圖 | 網(wǎng)址導航
Copyright©2006-2010 htexam.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華圖網(wǎng)校 版權所有 京ICP證090387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800247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