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著名田徑教練孫海平昨天和艾冬梅在錄制節(jié)目中相遇,對于退役運動員的生活問題,孫海平提出一個建議,建立運動員互助基金。由現(xiàn)役收入較高的運動員捐款成立基金會,以救助退役之后生活困難的運動員。
“退役后生活困難的運動員還有很多,艱苦的不只有艾冬梅。我覺得對于退役運動員的安置,應該成立一個基金會,讓目前成績優(yōu)秀、收人不錯的現(xiàn)役運動員——比如劉翔——捐款設立基金會,以幫助那些沒有得到妥善安置、生活艱苦的退役運動員。”孫海平說。昨天和艾冬梅見面后鄒春蘭也提出了類似的想法:“我希望體育行業(yè)中那些有錢的運動員,能幫助更多有困難的運動員。”鄒春蘭認為,體育人幫體育人,大家始終是一家,艾冬梅在與中國紅十字基金會下屬的奧運之星保障項目組執(zhí)行人黃迪的通話中發(fā)出感慨:“我早就想過,社會上是否能有一個專門幫助運動員的組織,那樣的活,不光是我,更多的貧困運動員,就可以得到救助了。”
10.社會救助是現(xiàn)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組成部分,維護著社會成員基本的生存權利,是社會保障制度要實現(xiàn)的最低目標。人人都有提出社會救助申請的權利,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社會救助被很多人誤解了,認為只要其提出申請,其要求就能得到滿足。
社會救助資金是國家的專項資金。正因為是國家的錢,所以人們都千方百計想占點便宜,各種困難申請報告被送到辦事員的手上,困難理由也是多種多樣:有年事已高體弱多病的,有殘疾人無收入來源的,有家人生病致貧、無勞動能力、患有各種疾病的,等等。只要他們提出申請,辦事人員再向村級民政聯(lián)絡員了解了解情況,如果“情況屬實”就下發(fā)救助金。一些內行的人就從中看出了門道,變著花樣來申請困難救助,都想分享社會救助這塊“唐僧肉”。認為國家的錢不拿白不拿,個人私欲占了上風,什么集體主義拋到一邊吧!
須知,國家的救助金是用來救急的,是保障居民最低生活水平的,是使救助群眾免于饑餓免于死亡的。因此,如何使國家的救助資金真正落到實處,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11.為救身患重病的母親,安徽科技學院2002級學生袁雪華全家負債6萬元,而此前她和弟弟兩人的學費已讓全家欠債3萬元。向劉醫(yī)院開具的30多張催款單和“不交款,就停藥”的警告,袁霍華懷揣民政部門的特困證明多方求助未果,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她找到媒體表示:“只要誰預付我2萬元的工資給我母親付醫(yī)藥費,我愿意從事任何職業(yè)。”袁雪華的遭遇并非個案,近年來,類似的報道不斷見諸媒體。這類事件,讓我們在為年輕本該專心學業(yè)的大學生們做出這樣無奈的選擇?
“救母事件”暴露了我國現(xiàn)行醫(yī)療救助體制的窘境。袁母身患膽管癌,6月份已有癥狀,9月份才入院治療,6次入院共花費6萬余元,每天的治療費用約2000元。而醫(yī)院規(guī)定一天的醫(yī)療費不交齊就停止治療,袁母就曾中途被迫出院一次,病情惡化后才繼續(xù)治療。
“救母事件”說明了當前社會救助體系不健全。我國目前的社會救助水平較低,與經濟增長不同步。一些地區(qū),特別是貧困地區(qū)救助經費增長更是微乎其微。有的在實施救助時過分強調“最低生活水平”,實際上只是起到道義上象征性的支持作用,并不能幫助救助對象擺脫貧困。社會救助項目也較單一,大多是保障貧困居民最低生活需求的救助?,F(xiàn)在,因病返貧、因教返貧的個人和家庭不在少數(shù),相應的醫(yī)療和教育救助項目卻成效不大。
12.洛南縣人民法院民庭副庭長劉劍龍8月17日告訴記者,從去年2月塵肺民工王錦堂家屬一個拿到勝訴判決到現(xiàn)在,已有48名塵肺民工的案件審結,法院判決他們應得2萬元至11萬元不等的賠償。還有24名塵肺民工的案件正在審理之中,預計到9月底72名塵肺民工案件全部可以審理結束。
但是,為塵肺民工做訴訟代理的山陽縣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周全忠說,法律讓塵肺民工討回了公正、但是這個結果來得太遲。由于農民工的弱勢地位,索賠過程千辛萬苦,一些民工沒有來得及等到結果便含恨去世了。
維權之路不堪回首:2002年2月25日,想盡辦法維權,多力求助兩年多都沒有結果的32名塵肺民工聯(lián)合向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遞交了集團訴狀,要求洛南縣陳耳金礦承擔醫(yī)療費,誤工收入以及喪葬費等1274萬元。但這一集團訴狀很快被駁回,要求個案審理,理由是他們在陳耳金礦打工的時間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