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10年4月23日,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的第16個“世界閱讀日”。
22日發(fā)布的一份調(diào)查顯示:在上海,77%的大學生3個月內(nèi)閱讀人文類圖書量在2本以下,近六成只通過看改編的電影、電視劇、縮略文本等途徑“讀”文學名著;年輕白領中六成“愛好閱讀”,但每天閱讀時間超過1小時的不過一成,閱讀內(nèi)容集中于專業(yè)、理財、外語學習類。
幾位復旦大學教授趁著“世界閱讀日”的到來,苦口婆心地提醒大家:不要只是為了謀生和休閑而讀書,真正的閱讀,應該是精神生命的需要;要讀經(jīng)典,不了解傳統(tǒng),難以開創(chuàng)未來。學者的忠告及時、可貴,一針見血。然而有多少大學生及年輕人會聽進去,使得明年、后年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的社會群體讀書現(xiàn)狀有所改觀?
在這個信息化、快餐化的年代,經(jīng)典受冷落儼然成為一種潮流,成了全世界不得不面對的尷尬難題。淺閱讀乃至不讀書,其實是整個社會的痼疾。先有并無閱讀習慣的成人社會,才有成人言傳身教下的不讀書的青少年。事實上,今天生活在都市中的年輕一代,除了為謀生而胼手胝足耗盡時間與體力的一群人之外,有多少人不處在“讀書”“充電”的壓力和緊張中?說他們“不讀書”,實在冤枉。
問題是,我們已將“讀書”等同于“培訓”。原本應該以知識體系的架構(gòu)、科學思維和精神發(fā)育為主的大學學習,在經(jīng)歷了大學的快速擴張之后,在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淪為應用知識傳授、就業(yè)技能訓練。何況在“就業(yè)難”的陰影下,年輕人的制勝之道,是要在手中抓著盡可能多的技能認證。
往前看,從打出“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教育標語的那天起,我們的急功近利之心便已暴露無遺——為了保證從起跑線到“成功”之間的最短距離,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東張西望、磨磨蹭蹭、旁逸別出,都將被根除。區(qū)別只是手法是粗暴還是巧妙一些。有多少位老師沒收過孩子們一時放不下的“閑書”,為了“規(guī)矩”而喝斷過孩子的奇思妙想?有多少家長沒有在課余忙著送孩子去“強化”、沒有對孩子怒吼過“做功課,不許看課外書”?走進以青少年為主顧的書店,哪一家不是教輔書的海洋,洶涌到足以教一個孩子從此對“書”反胃?
這樣經(jīng)過嚴格拘管和精心雕琢長大的孩子,有多少會有自由讀書的興趣、膽量和品味,又如何能像學者期望的那樣,在功利和休閑之外,還有為“精神的生命”而讀書的愿望和追求?
讀“無用”之書,才是讀書的真諦。這是“世界閱讀日”學者們給公眾最重要的警示。迄今中國教育的所有弊病,幾乎都源自同一個病根:急功近利。去“功利化”,是一個人、一個民族健全完善的精神發(fā)育所必修的功課。
4.2010年4月26日,第三屆著名大學中學校長峰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北京語言大學黨委書記王路江在會議發(fā)言時表示,目前中學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高二開始文理分科,高三基本上不開新課,基本上是高考訓練,使學生學習的功利化傾向愈演愈烈。在學生和家長心目中,上高中就是為了上大學,上優(yōu)質(zhì)大學。在這種背景下,高中教育與素質(zhì)教育漸行漸遠,也遠離了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
“在應試教育體制之下,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利益群體,學校升學率高,會吸引更多學生,也因此而產(chǎn)生擇校之風,甚至炒高了周邊的房地產(chǎn);家長千方百計讓自己的孩子上一所好中學,就是要保障孩子能考上好的大學;而相關部門也以高考升學率作為各地教育成績的指針。社會、學校都是圍繞著高考這一指揮棒,課程設計和課外實踐都以高考為中心,教師的教學任務、學生的學習任務都是為了應對考試,所有與考試、高考有關的知識都始終是高中時代學生知識訓練的主體,與考試無關的知識、興趣放在次要位置,使我們高中的素質(zhì)教育理念流于形式。”王路江認為,這種模式顯現(xiàn)出來的弊端就是由于過分強調(diào)了高考標準的統(tǒng)一性和上好大學這個目標的一致性,使得高中階段的教育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具有了明顯的程序性,刻板化現(xiàn)象嚴重,因而在突出了共性的同時忽視了個性,在突出了服從的同時忽視了對自主精神的培養(yǎng),在突出了學習成績的同時忽視了人格的培養(yǎng),在突出了對知識的記憶的同時忽視了對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而這些恰恰是大學階段的學習非常注重、目前社會選拔人才時特別需要的方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