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商品的價值量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商品的價值量隨著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勞動生產率有兩種表示方法:一是用單位勞動時間內所生產的產品數量來表示;二是用生產單位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表示。二者之間的關系是:勞動生產率越高,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就越多,單位商品所包含的價值量就越少;反之,勞動生產率越低,單位商品所包含的價值量就越多。所以,單位商品的價值量是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的。
5.貨幣
?。?)貨幣的本質
貨幣是商品交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發(fā)產物,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它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經濟關系。
(2)貨幣的職能
貨幣具備五大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世界貨幣。
6.價值規(guī)律
價值規(guī)律是商品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其主要內容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進行交換。它的表現形式是: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在市場上,發(fā)生價格與價值相背離主要是市場上的商品供給和需求不平衡引起的。
7.貨幣與資本的區(qū)別
資本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它體現著資本家剝削工人的關系。因此不是一切貨幣都是資本,只有那些能夠自行增殖、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貨幣才是資本。
作為商品交換媒介的貨幣與作為資本的貨幣,具有本質的區(qū)別:
?。?)流通公式不同:商品流通公式是商品-貨幣-商品(W-G-W),資本流通公式是貨幣-商品-貨幣(G-W-G')。
(2)貨幣在流通中的職能不同:在商品流通中,貨幣只是商品交換的媒介,執(zhí)行著流通手段等職能;在資本流通中,貨幣主要作為一種增殖的手段,即獲得剩余價值的手段。
(3)流通目的不同:商品流通公式表明,商品生產者是為買而賣,其最終目的是獲得使用價值,滿足自己的需要;資本流通公式表明,資本家是為賣而買,目的是為了獲得剩余價值。
8.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和勞動力商品價值的內容
(1)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
勞動力是一切社會生產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是,勞動力成為商品卻不是歷來就有的。勞動力成為商品必須具備以下兩個基本條件:
?、賱趧诱哂腥松碜杂桑袡嘀渥约旱膭趧恿?;
②勞動者沒有足夠的生產資料,為了謀生,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
勞動力商品與一般商品一樣,同樣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就是勞動,而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包括三個部分:
①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②勞動者養(yǎng)活其家屬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蹌趧诱叩慕逃团嘤栙M用。
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具有特殊性,它是價值的源泉,它不僅能創(chuàng)造價值,而且能創(chuàng)造出比勞動力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資本家看中的正是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的特殊性。
9.資本的本質
在現實生活中,資本總是表現為一定的物,如貨幣、機器、廠房、原料、商品等,但這些物不能說它們在任何時候都是資本,只有當它們成為資本家榨取工人剩余勞動的手段時,才成為資本。馬克思關于資本的本質概括起來說主要有三個要點:
(1)資本是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
?。?)資本是一個歷史范疇,它體現資本家剝削雇傭工人的剝削關系;
(3)資本是一種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