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申論備考技巧:申論考前必看的十大經典金句
一、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一)【原句】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2018年5月2日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引用。
(二)【出處與解讀】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周紀一》。
這是北宋政治家司馬光關于才德關系的一段論述,由春秋時期晉國智氏家庭的遭遇而引發(fā)。晉國大夫智宣子由于以多才少德的智伯為繼承人,結果使智氏家族最終招致滅族之災。個中原由司馬光一語道破:“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進而作了一翻才德之辯,提出“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的著名觀點,認為才干、能力只是德行的支撐、憑借,而德行是才能的統(tǒng)帥。
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一)【原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06年12月8日習近平在《之江新語·掌握正確的工作方法》一文中引用。
(二)【出處與解讀】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春秋﹞孔子《論語·衛(wèi)靈公》
工匠做工與實行仁道表面上看來風馬牛不相及,但實質上道理相通。《論語集解》引孔安國的注釋說:“工以利器為助,人以賢友為助。”做任何事情,準備工作都非常重要,正如俗話所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工匠在做工前打磨好工具,操作起來才會得心應手,從而事半功倍。實行仁道亦如此,要先了解這個國家的情況,與其賢達之士建立良好的關系,然后才能有施展抱負的機會,達到仁的目的。
三、善為政者,弊則補之,決則塞之
(一)【原句】
2019年12月20日,習近平主席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澳門特別行政區(qū)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發(fā)表重要講話。他在講話中總結了澳門“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重要經驗,并對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新一屆政府提出4點希望。在談到堅持與時俱進,進一步提升特別行政區(qū)治理水平時,習近平引用了典故“善為政者,弊則補之,決則塞之”。
(二)【出處與解讀】
“善為政者,弊則補之,決則塞之”出自桓寬的《鹽鐵論·申韓》,意思是說,善于治國理政的人,一旦發(fā)現弊端便會馬上補救,看到有漏洞存在就會立即填補,不會任由問題發(fā)展擴大。
四、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一)【原句】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春秋至秦漢)《禮記·禮運》——2017年12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
(二)【出處與解讀】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戰(zhàn)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托名孔子進行的答問。“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或真理;“天下”,特指天子統(tǒng)轄的區(qū)域;“公”,按東漢經學家鄭玄的解釋,即“共”的意思。其意為: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天下。也就是說不把國家當做一家一姓的私有物。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習近平引用率最高的一則典故,多用于中國外交政策的闡述,旨在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所講的“天下”與前人的理解有很大不同。古代中國的“天下觀”指的是“普天之下”,其基本主張是“天下一家,中國居中”。而習近平所講的“天下”是指全世界,中國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一員;“大道”則是全人類共同追求的“公平正義”等價值。正如習近平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上所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其蘊含的內容更深邃、更寬廣,體現了廣闊的世界眼光和人類胸懷。
五、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一)【原句】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北宋)范仲淹《岳陽樓記》——2018年5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二)【出處與解讀】
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后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其《岳陽樓記》中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正是他一生愛國為民的寫照。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一種為人民,也就是為大多數人的幸福觀,習近平在談為官之道時多次引用。他指出,古往今來,許多有作為的“官”都以關心百姓疾苦為己任,為官者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心無百姓莫為“官”。他要求黨員干部對個人的名譽、地位、利益,要想得透、看得淡,自覺打掉心里的小算盤。
六、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一)【原句】
早在1989年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就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聯系人民群眾》中說:“只要我們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百姓之心為心’,我們的周圍就會吸引和凝聚起千百萬大眾,還愁什么社會不穩(wěn)?!” 2007年又在《主仆關系不容顛倒》一文中寫道:“古人也常講,‘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德莫高于愛民,行莫賤于害民’。各級領導干部要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立身、處世、從政,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以百姓心為心”這句古語對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影響甚大,他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所說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以及十九大報告中4次提到的“以人民為中心”,就是對“以百姓心為心”的現代解讀與應用。
(二)【出處與解讀】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九章首句。老子認為,要成為一個圣人,就不能有個人意志,只能有百姓意志。
七、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
(一)【原句】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1989年1月習近平在《擺脫貧困·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聯系人民群眾》一文中引用
(一)【出處與解讀】
陛下誠能擇奉公疾惡之臣而使行之,陛下厲精而察之,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則其以私罪至某、贓罪正入已至若干者,非復過誤,適陷于深文者也。——﹝北宋﹞蘇轍《上皇帝書》
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開始推行新法。因對王安石變法持不同見解,蘇轍上書神宗皇帝,力陳對新法的看法。“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便是其中之一。句中的“腹心”即肚腹和心臟,都是人體重要器官,比喻要害或中心部分。意思是,清除百姓的禍患,如同去除自己的心病一樣。
怎樣把以人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落到實處?如何將民生至上的價值追求化為行動?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問題,這正是習近平同志引用蘇轍名句的深意所在。
八、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一)【原句】
【原句】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1989年1月習近平在《擺脫貧困·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聯系人民群眾》一文中引用
(二)【出處與解讀】
竊聞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明﹞張居正《請蠲積逋以安民生疏》。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是對明朝張居正“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一語的化用。致:達到,實現。要:關鍵。其意為:實現國家安定的關鍵,就在于使百姓安居樂業(yè);而要讓百姓安居樂業(yè),就必須體察他們的疾苦。
習近平同志在十八大后第一次會見中外記者時,就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包括“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yōu)美的環(huán)境”等等。
九、公生明,廉生威
(一)【原句】
“公生明,廉生威。”——《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二)【出處與解讀】
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則吏不敢慢,公則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明代﹞年富《官箴》刻石。
公權本姓公,用權當為民。習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強調“公生明,廉生威”,不僅是對政法干部的基本要求,更是對整個干部隊伍的殷殷囑托。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公權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領導干部必須時刻清楚這一點,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嚴格自律。只有一心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領導干部的公道正派就來自于此,在群眾中的權威也來自于此。
十、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一)【原句】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2018年12月18日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引用。
(二)【出處與解讀】
原文。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詩經·大雅·文王》
周雖然是舊的邦國,但其使命在革新。2018年12月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指出:“中國人民具有偉大夢想精神,中華民族充滿變革和開放精神。幾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就秉持‘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精神,開啟了締造中華文明的偉大實踐。”
2014年6月9日,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民族是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民族。我們的先人們早就提出:“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以說,創(chuàng)新精神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稟賦。